当前位置:首页 > 科普知识 > 赤壁赋(赤壁赋-文化背景与赋意解析)

赤壁赋(赤壁赋-文化背景与赋意解析)

来源:伊婷知识网

《赤壁赋》源于三国时期,却长盛于唐、宋、元、明4个朝代,至今已流传千余年,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。由乐府诗的体裁演进而来,分上半部、下半部,全篇共十七章。而其中,“大江东去”一章凝结了作者对三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思考,具有鲜明的历史感性和时代意义,成为最为著名、传诵度最高的一部分。

通过《赤壁赋》可以感受到作者之于历史是充满敬畏的,乃至于沉迷于历史的厚重感中。屈原在其《离骚》中写下“谁谓河广,一苇杭之”,王安石在其《江雪》中写下“千山鸟飞绝,万径人踪灭”,《赤壁赋》亦是一篇“以物喻志”的作品。在“大江东去”前几章中,孔明率领众将军演义了一场曹操火烧赤壁的绝妙计策。关键时刻,周瑜与孙权挑动东吴与蜀汉相互支援,“乘胜追击”的结局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一段传奇,更为有意的是,这段历史的“大江东去”,成为其思想的象征。

在唐宋时期,《赤壁赋》不仅被誉为文学的经典,更为视为礼乐、政治方面的指南。唐朝时,赵光义为宴请其师大儒张义方,出了道难度较大的试题,令张义方深感无法给出答案。赵光义侧身指向墙上挂着的《赤壁赋》,要其回答其中“于傲岸”四字。张义方中试时回答道:“《赤壁赋》中有句‘慷慨激烈,傲岸不羁’,此处多了一个‘于’字,故此句是‘慷慨激烈、于傲岸’。”赵光义听后赞叹道:“于傲岸,作文者之常;于我们两人,堪称奇才!”由此可见,《赤壁赋》在中华文化中地位的高峻和深远。

信息搜索
最新信息